close


最近在國語日報上看過幾篇有關於,如何教育小朋友參與家事分擔的文章。文章中談了許多方法和成功例子,然而當下的感覺總是覺得似乎內容當中少了一點什麼。這幾天看了孩子們的一些行為表現,霎時才體會到當時在看文章時,隱隱的感觸和缺憾到底是什麼。或許自己並不是什麼教育家,更不懂什麼是行為模式,也不是一個勤快幫忙作家事的男人,談這個問題似乎有點班門弄斧,貽笑大方。然而,看著孩子們日漸成長,想到以前曾經有學者講過,大部分的子女成長後的人生大多數都不自覺的拷貝原生家庭的模式。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身為父母的人,如果沒有相當的覺醒,其實我們現在的生活模式和人生遭遇,很大的機率會重複發生在我們子女的生命裡。當然如果我們很滿意自己的生活,子女們也很幸福,那當然就讓他繼續幸福下去吧!但是,如果我們對目前的現況是有所不滿,覺得還需要改進,或者甚至認為自己的家庭遭遇是很不幸的,那如果我們沒有自覺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改變的話,那豈不是又要讓我們的子女遭受一樣的苦痛?


談到這裡,也許會覺得這和如何教育小朋友參與家事分擔的問題有什麼關係?主要是因為我在讀完那幾篇相關文章後,我發現大多數談的都是引導方法,可是比較少談到父母在做這樣的教育引導時,內心世界的態度和心念是何等的重要!我常想:如果父母在作家事時,是用不得已、很煩、勞碌命的心態,那麼不論我們用什麼方法去教育引導,其實子女們也早已習染相同的心態去看待作家事這件事了。因此縱然在現階段他們會因為我們的要求和規範去作家事,但我們卻可以發現他們的內心裡是不想去做的了。有時候我們會責怪他們這樣的心態,罵他們不懂事、罵他們不知道體貼,但卻完全不知道他們這樣的心念和看待家事的態度,完全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帶給他們的。我相信在報紙文章中所舉的成功案例,真正的關鍵一定是在於父母平常對於家事,還有教育子女的事情上有著健康、正確的心態,所以才能成功的讓子女們用體貼和責任的態度去分擔家事。那些案例中,子女們總是很勤快地,輪流作家事。只是這些方法運用在多數的家庭裡,我們看到的是兄弟姊妹爭論著如何分配才是公平,輪到時叫做倒楣,沒輪到的溜之大吉,完全不會想幫其他人。有時想稍稍請另一個人代替或者調班,便總是要引起一番的爭吵。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只教會他們做事,卻沒有教會他們做人?


    所以,當學習這些案例所提供的方法時,是不是應該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自己對於家事的操勞是心甘情願、無怨無悔還是自怨自艾、自比奴才?我們之所以希望子女分擔家務是希望讓他們學會怎樣照顧一個家,成為一個懂得愛的人還是只希望他們趕緊分攤我們想去之而後快的責任。如果我們是屬於後者的話,可能將來我們的子女,在他自己所成立的家庭中,面對家庭的經營和承擔仍然是獲得不了幸福和快樂的,因為他們在我們身上學到的心是錯誤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