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定義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大道若用言語文字表達便是落入有相而不是真常永恆的真理了;若用名相去形容那也只是個符號代表哪有什麼真實永遠的名字呢!然而那沒有名字的本體卻是天地宇宙的開始,而有了名相之後的作用更是萬物成長的根源。修行人必要清心無欲才能觀照出其中的奧妙,更要用深思維才能察覺體用的關鍵。無欲、有欲看似不同的兩者卻是本同源而生,這同源正是大道玄妙之處,玄之又玄,非意識所能及,正是一切奧秘的起源。


 


蘇軾曾有一篇文章「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 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


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 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 皆求道之過也。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 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此章在認明道之本源實相,掃名相破執著,不落空有,無欲觀道之體,有欲察道之用,乃修行之真功夫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