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591.JPG  

善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簡述

 

浩瀚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地百萬山谷川流匯集之處,是因為江海善於處下,故能成為山谷川流匯集之處。從這樣的道理可以體認如果期望自己能成為上位者,必定要以謙懷的言語行為對待他人;期待自己成為德行圓滿之人,必定要居於人後成為他人的支持後盾。所以,從古至今聖人可以居於上位,但人民卻不會感覺到沉重的負擔;身居領導權位,但對人民卻沒有任何危害;如此一來,百姓喜悅歡樂的推舉他而不會有厭惡怨言。這正是因為聖人的不爭,才使得天下沒有人會對他產生爭奪之心。

 

本章再次強調「善下」、「不爭」的重要。文字雖淺顯易懂然卻容易誤解老子聖人有為求上民、先民而以善下、不爭為權謀之嫌。事實上,如能將整段文字一氣呵成,便可解開疑惑。因為如果為上者只是權謀手段,一旦成就了上民、先民,必然無法達到處上不重、處前無害,人民自然也無法樂推不厭。所以這三項重要的徵驗,正是回顧檢省善下不爭的起心動念最佳之關鍵點。正所謂誠於中形於外,觀照起心動念或許並不容易,而且潛意識中也會有自我掩飾的蒙蔽,但徵諸於環境因緣卻往往像一面鏡子,清清楚楚映出自身的盲點。古德云:午時成道,巳時墜。修行的過程,心念的轉變是非常隱微,或許初發心非常單純,但若沒有時時反觀省察的功夫,一旦失之毫釐,則差之千里!再者,聖人「欲」上民先民,此「欲」係指正欲,發自於內在良知的期許,相當於儒家的「尚志」,孟子盡心篇中,王子塾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 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 惡在?人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也正是佛家的「愿力」。如此的自我期許乃是對於自我良知的責任感,更是因地菩薩的前進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